<
640373小说网 > > 入慕之宾 > 入慕之宾 第147节
    方才,我曾恨不得想立即跑到明玉面前,扳着她的肩膀用力晃,质问她为什么这么重要的事竟敢瞒着我。

    而当我真的走出来,发现那冲动已经消失不见。

    午后的风拂在脸上。前不久刚刚立了秋,昨夜下过雨,风中有残存的凉意。

    我望着屋檐外头那湛蓝的天空,不由又想起了兄长方才的话。

    ——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应该比你二人稍迟一些。

    我一向觉得我和子烨那段感情短命,前后连半年也不到,就这么没了。

    但明玉和兄长,在我们开始之后才开始;在明玉和景璘定婚之后就结束了。算下来,比我们短得多。

    当年的事,我自是记不得许多了,无法回忆他们每次见面时说话如何,眼神如何。但我清晰地记得,兄长每次都唤明玉娘子,明玉每次都唤兄长大公子,真真正正的客气。

    藏得挺好,还敢指责我把我和子烨的事瞒着她……

    这些年,明玉虽是不是旁敲侧击地问起兄长如何了,但也只是问一问,从不曾表露出他们曾经有过一段的样子。

    我走到中庭里,踌躇片刻,还是决定去找明玉问个清楚。

    毕竟礼尚往来,兄长交代了,她不能不交代。

    才转身,我突然发现自己身边多了个人影,戴着冠,被午后的日光拉着长长的。

    心中一喜,我以为是子烨,忙转回头。

    而后,我愣住。

    那个人也看着我,饶有兴味,似乎对我这吃惊的样子很是满意。

    “怎么?”景璘脸上带着得意的笑,不紧不慢道,“不认得朕了?”

    第一百一十三章 旧人(下)

    我看着景璘,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你……”我忙四下里看了看,却不见一个侍卫,“你怎会在此?”

    “别看了。”景璘道,“朕将他们都留在了外头。你这宅子里的仆人都是老面孔,从前见过朕,是朕让他们不必通报,自己进来的。”

    我明白过来。

    从前,景璘时常会到我家来,家里的仆人,没有不认得他的。并且景璘来我家,从来不喜欢别人通报,就爱突然出现吓我一跳。如今,他还是这毛病。就算不带那天子仪仗,家里的仆人也仍然知道他是谁,自是不敢阻拦。

    “朕为何不可在此。”景璘说着,忽而朝我身后瞥一眼,“皇后都来了,于情于理,朕也该来一趟不是?”

    我顺着他的目光回头,发现明玉显然已经得了通传,正从廊下走出来。

    而另一头,兄长和阿誉等人也正朝这里走来,步履匆匆。

    见到景璘,明玉显然和我一样吃惊,目光里满是狐疑。

    不过她还是走到了景璘面前,下拜行礼:“拜见陛下。”

    景璘微笑着,直到兄长等人也走到跟前来行礼,他才说:“不必拘礼,都平身吧。”

    说罢,景璘看向明玉,道:“朕今日刚到洛阳,到紫微城去,竟不见梓童。邢国夫人她们说,你住到了郑国公这旧宅之中,亲自教授阿黛仪礼。朕颇有些兴趣,过来看看成效如何。”

    明玉脸上的异色已经消失干净,从容答道:“妾昨日刚到此处,仪礼也不过刚刚教授。上官娘子今日学的是宫中条规,正在背诵。”

    景璘颔首,温声道:“梓童辛苦。”

    而后,他的目光转向明玉身边站着的阿珞,以及阿誉和阿谌。

    “都这么大了。”他颇有些感慨,摸了摸阿珞的头,问道,“还记得朕么?”

    阿珞好奇地望着他,没答话,却望向明玉。

    明玉随即道:“当年郑国公还在时,阿珞还不记事,陛下忘了?”

    “自是不曾忘。”景璘又看向阿誉和阿谌,拍拍他们二人的肩头,“你们当还记得朕,长这么高,朕都不认得了。”

    阿誉和阿谌都笑了笑,神色却拘谨,异口同声地说记得。

    说完之后,他们似乎才想起来,答天子问话的时候也是要行礼的,连忙又要跪下。

    景璘笑起来,将二人虚扶一把:“说了不必拘礼。朕可记得,当年你们这两个小儿总追着朕要球玩,如今怎也学会客气起来?”

    二人讪讪而笑,红着脸不说话。

    最后,景璘看向兄长。

    “多年不见,朕一直牵挂伯俊兄。”他说,“如今可好?”

    “臣一切安好。”兄长揖着,低头答道,“劳陛下关怀,臣不甚惶恐。”

    “朕在京中听闻伯俊回来了,还想着将伯俊召入宫中,与伯俊一叙。”景璘道,“不料,朕的人竟是迟了一步,伯俊和阿黛到洛阳来了。”

    兄长道:“臣的族人都在洛阳,这些年,臣久在外地,思念手足,故与臣妹赶往洛阳而来。臣不知陛下有召,还请陛下恕罪。”

    景璘上前,双手将他扶住。

    “伯俊还是老样子,重义轻利,恪守礼节,一丝不苟。”他微笑,似颇有感慨,“虽不在朝中,却比那好些人强多了。天下若多一些伯俊这样的人,又何至于礼崩乐坏?”

    听得这话,众人都有些讶色。

    只听明玉道:“陛下又说笑了,陛下治下朗朗乾坤,从无什么礼崩乐坏之事。”

    她说着,看着景璘,颇有些警告的意味。

    景璘仍是从容,看她一眼,笑了笑。

    “朕这梓童,向来贤达。”他转向兄长,道,“朕连说些玩笑话她也总要谏言两句。”

    兄长仍垂眸,答道:“陛下仁厚,中宫睿智,世人不及。”

    景璘四下里看了看,转向我:“家中可还有饭菜?朕饿了。”

    ——

    白氏等人都在后院,闻得景璘来了,匆匆忙忙迎出来。

    杨氏说什么也要下厨去,为景璘重新做饭菜。

    还是景璘将她止住,微笑道:“夫人不必忙碌,朕不过用个便饭。再说,当下已是午后,夫人再做新的,岂非要让朕饿到晚膳去了。”

    见他坚持,杨氏只得应下,又连声告罪。

    景璘道:“从前朕每每出宫,饿了就到府上用膳,有什么吃什么。诸位夫人就当是从前,如何?”

    白氏等人见他和气,神色稍解,纷纷应下。

    子烨虽是太上皇,可众人与他一道用膳时,从无许多拘束。景璘却不一样。看得出来,我家中的人虽然与他结识更早,可论亲近,却远不如子烨。

    或者说,包括兄长在内,我家中的人,已经将自己归到了子烨这一边。

    我家的饭菜,景璘一向对胃口。此番也不例外。

    用过膳之后,他让内侍取来赏赐之物,将我的弟妹和庶母们都打赏了一遍。

    不过与明玉不一样,他连兄长也赏了。

    赐给兄长的,竟是一枚金鱼符。

    鱼符是朝官身上的佩戴之物,以在出入之时验明身份。五品以上银鱼,三品以上金鱼。

    “这鱼符,是朕继位之时就造好的,专为伯俊留着。”景璘亲手将鱼符放入鱼袋之中,系在兄长的腰上,看着他,道,“上官家世代重臣,朝中肱骨。先帝还在时,就十分看重伯俊,曾对朕说,伯俊必可成为一代名臣。朕不敢忘先帝教诲,亦知晓伯俊大才,故而一直在朕的朝中留着伯俊的位置。当下,这鱼符尚未镌刻名号,但只要伯俊回到京城,它便随时随地启用。”

    兄长看着那鱼符,眉间神色凝起,似在思考着如何答话。

    景璘却颇为善解人意地拍拍他的手臂,道:“朕知晓伯俊到洛阳来,乃专为探亲。这些年,伯俊远在辽东,骨肉分离,是当好好团聚。此事不急,伯俊何时想好了,便何时回去,朕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兄长行礼:“谢陛下恩典。”

    景璘微笑,又看向我,正要说话,外头一名仆人匆匆走了进来,跪倒一拜。

    “禀陛下,”他说,“太上皇驾到。”

    第一百一十四章 嗣皇(上)

    包括景璘在内,所有人都露出了意外之色。

    我忙望向外头,只见子烨的身影已经出现在了中庭。

    景璘的目光定了定,似有些不悦之色,但很快消失不见。

    当子烨的脚跨入门槛,景璘不紧不慢地率领众人向他行礼:“嗣皇帝拜见太上皇。”

    子烨颔首:“昱之平身。”

    我诧异地看了景璘一眼。

    从前,他最讨厌的就是“嗣皇帝”这名头,从不肯在子烨面前如此自称。不料,今日倒是自觉。

    景璘谢过,起身抬头,神色平静。

    子烨的目光似有似无地扫了我一眼,而后,看着景璘。

    “昱之到了洛阳,怎连通传也没有?”他说,“朕刚刚得知此事,不曾远迎。”

    景璘笑了笑,道:“上皇大婚,乃举国相庆之事,梓童既来了,朕怎可缺席?朕听闻,上皇出宫,无论短途或是远行,皆只带随从数人,微服私访,以体察民情。朕深以为然,亦有志以上皇为表率。故而朕此番出宫,亦微服而行,不曾通告任何人。便是宫中的太后那边,也是在朕离开京城之后,入夜时分才得了朕的消息。朕知此举突然,冒昧之处,还请上皇勿怪。”

    我明白过来。

    方才我还在纳闷,景璘来洛阳这样大的事,子烨怎么竟不告诉我。

    原来连他也不知道。

    景璘这话说得轻描淡写,我不由地捏了一把冷汗。

    从京城到洛阳,路程少说要小半个月。堂堂皇帝,不告而别。莫说太后那边知道这事之后该如何着急,单说朝臣们,现在也应该正在跳脚。

    虽然景璘向来任性,但从前到底总有个度。这一次,应该是最胆大妄为的。

    子烨道:“昱之来为朕庆贺,朕求之不得,何来冒昧。”

    说罢,他唤来桑隆海,令他在紫微城中准备景璘驻跸的宫室。

    &amp;lt;div style=&amp;quot;text-align:center;&amp;quot;&amp;gt;

    &amp;lt;script&amp;gt;read_xia();&amp;lt;/script&am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