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0373小说网 > > 入慕之宾 > 入慕之宾 第55节
    “朕平日忙得很,既然劳驾听了琴,便不能白听。”他说,“朕估摸着,等你回宫,她无论如何是要去孝敬你的。”

    我没兴趣说这个,敷衍道:“谢主隆恩。”

    景璘露出好奇之色:“朕一直不曾问你,这路钱财,你定是收了不少,想用来做什么?”

    “不劳陛下操心。”我淡淡道。

    ——

    雷声一阵一阵,隐隐传来,似乎又在酝酿着雨水。

    “……玄真这两日是怎么了?总是精神缺缺的样子,莫不是夜里又睡不好?”兰音儿看着我的脸,问道。

    我回神,一抖拂尘。

    “胡说什么。”我说,“我哪里夜里睡不好了。”

    “我可不曾胡说,譬如昨夜,玄真又是辗转反侧又是说梦话,我都被吵醒了两回。”

    我看着她:“我说了什么梦话?”

    “那可是听不清。”兰音儿道,“嘟嘟哝哝的,我想听清些,又没动静了。”

    我心里盘算着,不能让兰音儿住外间,还是让她收拾收拾住到隔壁去才好。

    “玄真,”兰音儿继续用鸡毛掸子拂着香案上的灰,继续道,“法会明日就结束了,太上皇怎还不见回来?”

    提到这三个字,我莫名地觉得愈加烦躁。

    “他去的是北府大营,说不定就住在那里了,回来做什么。”

    兰音儿露出失望之色。

    她还想说什么,一名女冠忽而跑进来,满面喜色:“玄真,听说太上皇回来了!”

    第八十五章 蹊径(上)

    太上皇自北府大营回来,名义上,是为了这最后一场法会。

    这升化迁度醮,最大的三场法事,一场在头,一场在中,一场在尾。

    太上皇每次都来了,时机拿捏得很好,既不妨碍在青霄观给许昭容磕头彰显孝心,也不妨碍去北府大营给景璘找不开心,可谓一石二鸟。

    香烟缭绕,萎靡了几日的女冠们,又开始了余音绕梁。

    我坐在蒲团上,却觉得自己不再像先前那样心如止水,就算是念经也不行。

    ——这般好机会,朕若是放过了,岂不太可惜?

    景璘的话,第无数次回荡在我的耳畔。

    就算他马上就会死,又如何?你不欠他的。

    心里一个声音对自己道。

    你已经说过,你们是敌人。

    敌人就是要你死我活,陷阵之志有死无生。又怎可存着那妇人之仁?

    你不必对他有任何愧疚。

    就像他算计你的时候,并没有任何愧疚一样。

    我继续念着经文,将心头的杂念压下。好一会,心终于平静了些。

    法会稍告一段落时,击罄声响起,我微微睁开眼睛。忽然,我瞥见他坐在宾客席上,正看着这边。

    如同一潭突然被砸入石子的湖水,浑浊泛起,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在期间纠杂。

    我随即垂眸,继续诵经。

    为了表示重视,临近午时,太后和景璘以及明玉也来了。

    陪着他们到场的,还有赵王等宗室之人。赵王是宗正寺卿,这场法事本也有宗正寺的参与,他们来这里,理所当然。

    还有景珑。

    他跟在景璘的身后,看到我时,俊朗的脸上露出笑意。

    除了董裕等外臣们没来,今日,全然是太上皇回京那日承恩殿宫宴的阵仗。

    太后和皇后都是贵眷,到了观中,必由我一位一位服侍更衣,用兰汤净手。

    “如此说来,这些日子,你竟没见过太上皇几回。”服侍明玉之时,她一脸八卦,压低声音,“他每日就忙着见大臣和巡营?”

    我看她一眼,道:“不然该如何?”

    “芙蓉园里的宫人,难道没有被临幸的?”

    我:“……”

    “你是中宫,所有宫人太监都是你掌管,有没有,难道你不知道?”我说。

    “便是无人来报,我才问你。”明玉道,“太上皇宫里全是他的人,外头连根针也插不进去,你又不是不知。我想着你就住在芙蓉园里,消息定然是比我灵通的。”

    “不知道。”我淡淡道。

    “真的?”

    我不胜其烦,拿着巾子给她擦了手,道:“你不是说,只有圣上才这般水性杨花,连宫人都不放过么。”

    “那是当然。”明玉说罢,得意地笑,“看吧,我就知道我看人不会错。越是长得好的人越是洁身自好,断不会花心薄幸。”

    太后每次来青霄观,都颇为郑重,这一次也不例外。

    她领着皇后和一干命妇,在嫔妃们的牌位前拜了,还亲自为许昭容的牌位拂尘擦拭。

    晚膳仍是在斋宫之中,我陪坐在太后和皇后身边,为二人布菜。

    这一次,自然不会出现什么荠菜和豆芽,太上皇也没有再吃得像数米粒一样艰难。兰音儿和侍奉的女冠们频频望向太上皇的食案,随着盘中的食物一样样吃干净,她们的神色也变得轻松起来。

    仿佛玉清观庖厨的面子又回来了,她们与有荣焉。

    “想当年,妾也曾与静慈昭容有过一面之缘。”膳后闲谈之时,太后忽而叹口气,对太上皇道,“今日见到她的牌位,算算日子,才察觉竟是过了许多年了。光阴如梭,物是人非,妾也老了。”

    太上皇道:“这些年,一应祭祀之事,全仗宫中主持,有劳了。”

    太后道:“上皇哪里话,分内之事罢了。”

    此时,景璘在一旁道:“方才母亲说,当年曾见过静慈昭容一面,不知是何时何处?”

    “那时穆皇帝还在,先帝仍是皇子。”太后道,“上巳端午之间,穆皇帝十分喜欢到骊山行宫去观景猎鹿。那一回,他召了百官携家眷随行。妾的父亲那时刚刚进翰林院,也得了机会,带着妾去了。”

    听到“骊山行宫”几个字的时候,我定了定,不由将目光扫向对面。

    景璘听得很是认真,似乎破天荒的对这种陈年旧事来了兴趣。

    太上皇坐在他的位子上,正拿着一杯茶品着,看不出有何感想。

    “那时,妾远远望着,只见那时何等无双的美人。”太后说着,颇为神往,对太上皇道,“以至于后来每每想起,仍觉得这时节的骊山行宫才是真正的美景无双。”

    太上皇微微颔首,并不说话。

    “如此说来,朕倒是从不曾在这般时节去骊山行宫。”景璘道,“先帝时,每逢春游,都是去同春园。”

    坐在下面的赵王笑道:“先帝不喜骊山行宫道路颠簸,故而少去。不过骊山行宫的春景,确是一绝。”

    景璘看上去越发有兴趣,思索一会,对太上皇道:“听闻上皇在洛阳之时,时常田猎?”

    “正是。”

    “上皇这些日子都在京中,殊为难得。”景璘道,“想来,上皇在洛阳的猎苑里也是腻了,既然正逢时节,不若与朕一道去骊山行宫猎鹿,如何?”

    我正在为明玉倒茶的手,顿了顿。

    明玉眉梢微抬,瞥我一眼。

    “昱之相邀,恭敬不如从命。”只听太上皇答道。

    我看着明玉杯子里那溢出的茶水,平静地放下茶壶,用巾子擦了擦。

    景璘很是高兴。

    赵王是个十分懂得助兴的人,禀道:“二圣同幸骊山行宫,乃是盛事。臣有一议。此事既然因感怀穆皇帝而起,不若就效仿穆皇帝当年做法,邀百官同行。君臣同乐,定然可传为天下美谈。”

    这便是睁眼说瞎话了。

    什么君臣同乐。穆皇帝带着许昭容和百官去骊山行宫那一年,是他最后的一年。纵然身患重病,穆皇帝仍坚称自己得的是小病,大骂太医院的都是庸医。那场游乐,是他最后一次大宴群臣,然后,就卧病不起直到咽气。

    景璘当即道:“皇叔所言有理。”

    说罢,他转向景珑,道:“正好琅琊王也在,京中子弟久闻卿盛名,此番,当在众人前一展身手。”

    我知道景璘的心思,人越多越盛大,太上皇的死就越显得坦坦荡荡,是他命不好而绝非有人暗算。

    景珑一口应下,而后,却听他问道:“玄真姊姊去么?”

    第八十六章 蹊径(下)

    所有人都愣了愣,包括我。

    转头看去,景珑坐在席上,目光明亮。

    太后看了看我,又好笑地看向景珑,道:“为何问起玄真?”

    景珑神色从容,道:“臣少时,常与陛下及玄真姊姊陪伴玩耍。每至田猎盛事,亦跟随陛下和玄真姊姊。如今回京,再逢盛事,不免忆起少时情怀。”

    景璘看着他,露出微笑。

    “玄真。”他转向我,“既琅琊王有请,你随驾便是。”

    我其实并不想去。

    那里没有什么无双春景,只有腥风血雨。下意识地,我一点也不想看,只希望有多远躲多远。

    可事已至此,众人都看着我,包括对面那人。

    我只好神色如常地念了声“无量寿福”,端正行礼:“遵命。”

    &amp;lt;div style=&amp;quot;text-align:center;&amp;quot;&amp;gt;

    &amp;lt;script&amp;gt;read_xia();&amp;lt;/script&am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