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0373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宋人的骨头 > 第32章 李纲的执念
    “啧,数万盗匪,清缴起来怕是不易。”赵龙吟咂了咂嘴。

    “不清缴不行啊,留着他们始终是个隐患。”

    “那就这么办吧,不过,说到这,我想啊,咱们还是需要一些地方军力,专门用来维持地方治安。之前咱们军队缺人,就把地方上的厢军都划给了龙吟军统辖。如今看来,厢军编制还是有必要保留的。”

    “小公爷说的是,那些靠近边境的州府,还有大山大川附近的州府,都要考虑。”

    “嗯,参议司去商议一下吧,看看各州府该如何安排。”

    “另外,”赵龙吟想了下,说道:“如今世事多艰,那些靖康书院的学生不能老躲在后面过安逸的日子。可以考虑选一些优秀学生,安排进厢军历练,历练出来了,将来到地方任职,也能多一些担当。”

    “当然,他们愿意去龙吟军开疆拓土,咱们也要鼓励,龙吟军一直都缺能文能武的将领。”

    “让靖康书院的学生上战场?小公爷倒也不心疼!”

    “心疼有啥用,我宁愿他们死在战场,也不愿意他们成天坐在那里夸夸其谈、无病呻吟,这种闲谈于国于家没半点好处。”

    “诺!咱们接着说太行山之事。如果清缴盗匪顺利,我们就可以安全抵达黄河南岸。黄河南岸有一条崤函古道,古往今来一直是连接中原和关中的关键要道。”

    “秦及秦之前,修建在黄河南岸崤山山下的函谷关都是关中防御中原入侵的咽喉关隘。汉初以后,黄河之水下切,河道变窄,之前的河道变成了坦途,函谷关就失去了据守的意义,之后就荒废了。”

    “大汉就在黄河南岸的荒原上的山谷口营建了潼关,隋朝时又在汉潼关以东二十里修造了一处潼关。到了唐朝,黄河水又下切了,汉隋的潼关就失去了作用,所以唐朝就在黄河南岸边修建了第三处潼关,在黄河、渭水和洛水三江汇流处,地势险要,河水湍急,汛期时舟船难渡。”

    “此处潼关河对面是风陵渡,过了风陵渡就是中条山。目前潼关有三千伪齐军驻守,主要是向来往的行商收税,战力并不强。”

    潼关和函谷关赵龙吟是知道的,历史书上出现过太多次了。只是风陵渡这地怎么这么耳熟?赵龙吟看着地图李纲指着的那个点,苦苦思索在哪里听过。

    “小公爷!小公爷?”李纲见赵龙吟有些走神,连声唤他。

    “啊?怎么了?”

    “小公爷对此处可有什么疑虑?”

    “没有!没有!请老相公继续。”

    “那老夫继续讲了,也就是说,我们到了黄河边后,是有两条路过黄河的。一条是经潼关过河,走风陵渡进入中条山,这条路会引起较大的动静,需要先夺下潼关。”

    “另外一条呢,经过荒弃的函谷关旧地过河,走龙门渡,进中条山。”

    “参议司的建议是什么?”

    “放弃第一条路,走第二条路!因为如果我们此时夺取潼关,必定会引起河南地伪齐军的反扑,也极有可能引起晋地金军南下攻击,毕竟此处位置太重要了,他们不可能轻易放弃。”

    “那就按你们的建议吧。”

    “诺!进了中条山以后,也有两条对策。一是快速向太行山和吕梁山快速推进。这需要较多兵力,而且由于我们对当地形势不熟,很有可能会导致较大的伤亡。”

    “二是稳扎稳打,先清空中条山的盗匪,稳稳占住了中条山以后,再向北慢慢推进,一段一段地占据太行山和吕梁山。这条对策比较稳妥,缺点就比较慢,恐怕没有两三年是拿不下来的。”

    “选第二个吧,咱们不赶时间,重点是要稳妥。”

    “诺!”

    “你们定的人选是谁?”

    “武将是狄浩!他打小在汾州长大,比较熟悉汾州当地的地形。而且他有个幼年的玩伴,叫唐杰,在吕梁山拉了一支上千人的队伍,如今在汾州附近的吕梁山活动。”

    “我和他一直有联系,咱们拿下邓州、唐州之后,他就一直邀请我去看看。”狄浩也刚定亲,在襄阳城弄了处宅子,这几天正在拾掇。

    “嗯,武将定了狄浩大哥,幕僚你们选的是谁?”

    “老夫!”李纲捋着胡须,一副老神在在的样子。

    “老相公定了谁?”

    “我!我去!”李纲用手指指了指自己的脸。

    赵龙吟看了看李纲,又看了看种虎他们,种虎几人还是一副无奈的样子。“老相公开什么玩笑,咱们说正事呢。”

    <div id='gc1' class='gcontent1'><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try{ggauto();} catch(ex){}</script></div>

    “谁跟你开玩笑,这里没有比我更合适的人!”李纲有些急了。

    “老相公,咱们一直当你是龙吟军的诸葛孔明的,怎么会让你身处险地!你要是有什么三长两短,赵相公和官家还不剐了我?”

    “我如果真死在了太行山,赵鼎也许会感叹两声,至于官家嘛,呵呵!不说也罢!”

    “不行!无论如何,我决不同意!”赵龙吟坚决拒绝了李纲的请求。

    根据情报司的情报,太行山现在可以说是这天下最危险的所在,大大小小的山寨势力不下几百个。这些山寨少则几十人,多则几千人。有的山寨偏向伪齐,有些山寨则可能早就投了金人,只有少数寨子还心向大宋。

    正是因为太行山情势复杂,赵龙吟才打算稳扎稳打,而且做好了一旦事有不谐就随时退回来的打算。这时如何肯让李纲去太行山?

    “我老了,喊打喊杀了一辈子,到头了仍是一事无成。大宋局势糜烂如此,我等早就该死了。与其畏缩在后方等死,让世人嘲笑我等蝇营狗苟,不如死在前线,如此,方死得安心啊!”李纲说到这,已经是老泪纵横。

    “说句掏心窝子的话,我们这些经历了靖康之难,从北地退下来的人,早就被金人打得心胆俱散。刘光世啊,张浚啊这些人是如此,朝堂上大部分人也都是如此,北伐抗金是不能指望的他们的,真正要成事,还是要看你们和岳飞这些年轻人。”

    李纲说到这,走到赵龙吟跟前,拱手弯腰不起,“小公爷,就让老朽为北伐尽一份力吧,如果真的要死,就让老朽死在太行山,死在燕云十六州吧!啊!?”

    赵龙吟连忙上前扶起李纲到一边坐下,沉默了一会儿才开口说道:“老相公话说到这份上,小子也不好拦着了,只是恳请老相公不要轻易言死,要活着!活着看咱们直捣黄龙!犁庭扫穴!”

    “好个直捣黄龙!好个犁庭扫穴!哈哈哈哈哈哈!”李纲仰头大笑起来,“老夫等着这一天,在会宁府,与诸君痛浮几大白!”

    等李纲几人离开时,赵龙吟叫住狄浩,“狄大哥,把浑家娶进门之后再走吧。”

    狄浩犹豫了一下,随后点了点头,走出门去。

    李仲达带六丙去州学教谕黄理方家求亲还是碰了壁。黄理方不仅当场将聘礼扔出家门,还放出话来,说靖康书院就是所不入流的书院,成天不务正业,不教儒学,不遵儒法,败坏礼制,当放一把火烧之。

    此事在整个京西南路传得沸沸扬扬,靖康书院的学生有些沉不住气了,蠢蠢欲动,纷纷想去找黄理方讨个说法。

    顾一同和李清照见情形不对,把赵龙吟请去靖康书院商议。靖康书院正在搬家,现场看上去比较凌乱。赵龙吟走到食堂附近时,见到几个学生正在扎堆说话,看上去都比较气愤。

    “听说了吗,州学的那个叫黄理方的老东西,把六丙学长的求亲给拒了。”

    “是啊,你们说说,那老东西凭什么?六丙学长是从六品的统制,还是轻骑尉,他黄理方不过个从七品的教谕,居然敢扔了六丙学长的东西,听说还是李当家的带去的。”

    “京西南路有谁不知道李当家和堂长的关系?居然这么不给堂长的面子,还说咱们靖康书院上不得台面,我呸!州学这些年又教出了些什么东西?”

    “黄理方说咱们书院教学不合规制,不被州里和朝廷认可。”

    “房志成在这里任知州的时候怎么不将咱们书院登录到州里?”

    “听说房志成试过了,这个黄理方老东西梗着脖子不认啊,房志成也没法。”

    “这事堂长怎么不出面啊,六丙学长好歹也是堂长的兄弟。而且靖康书院是他一手创建,怎眼睁睁看着咱们书院受辱。”

    “堂长天天忙着军国大事,哪有空理这些鸡毛蒜皮的事。”

    “既然这老东西给脸不要脸,咱们去抢亲得了!叫上几十个同学,他黄理方能怎么样?”

    “我觉得可行,六丙学长有官身,不好出面,咱们怕什么?抢他狗日的去!”

    “强抢不好吧,被堂长知道了,咱们怕是要吃不了兜着走。”

    “是啊,前年沈一鸣学长他们不过是逛了一下妓馆,就被堂长打得好惨,后来还被打发到西北充军,据说现在他们还在青塘养马。”

    “那该如何是好?”

    赵龙吟听了暗暗好笑,这真是书生造反,十年不成,商量来商量去,居然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