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0373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满城尽带黄金甲 > 第11章
    黄巢进长安时,年青士子韦庄正在京城准备应举,如同当年年轻时的黄巢一样。然而,与黄巢当时所看到的长安的繁华不同,昔盛今衰,韦庄还目睹了农民军烧杀抢掠的暴行,亲眼见证了一个繁华的都市如何变成一座废墟的过程。韦庄本人也在这场劫难中与弟妹失散,还生了一场大病,经历了一次人生的大磨难。后来,韦庄将这段经历写成著名的长诗《秦妇吟》。此诗以长安为中心,通过一位从长安逃难出来的女子——即秦妇的“自述”,讲述了黄巢农民军给长安带来的深重灾难,黄金甲下的长安,并非是冲天香阵,而是地狱般的噩梦。农民军令人发指的所作所为,使长安百姓遭受了巨大浩劫。秦妇的讲述从从黄巢起义军攻占长安开始,到黄巢称帝建国,再到农民军与唐军反复争夺长安,一直到最后城中被围绝粮的情形。

    《秦妇吟》因真实地反映了唐末动荡的社会面貌,写成后轰动一时,在当时极负盛名。韦庄也因此诗被时人呼为“秦妇吟秀才”。然而,这样一首争相传抄的诗之后却失传了近千年。因为韦庄在诗中写有“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这样的诗句,引起了唐公卿贵族的愤怒。韦庄见惹怒了唐朝廷权贵,也相当后悔,立即想法设法到各处去回收抄本。但这首诗已经广泛流传,许多人家的屏风、幛子上都写着这首诗。韦庄临死前,遗嘱上还写明不许家里挂写有《秦妇吟》的幛子。后来,有人给韦庄编定诗集,没有选入这首诗。因此,从宋朝后,《秦妇吟》失传。宋人孙光宪在《北梦琐言》中记录了这件事,但谁也没有见过《秦妇吟》这首诗。一直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在敦煌发现了许多古代写本书籍及文件,其中就有《秦妇吟》写本。这些写本后由伯希和取走,整理全诗后寄回中国,这首失传了一千年的叙事长诗至此才重新得见天日。《秦妇吟》是现存唐诗中最长的一首。

    特别要说明的是,有人认为韦庄在他的立场,对农民军有诸多诬蔑之词。实际上,这首《秦妇吟》大体上写黄巢军队的奸淫烧杀,但从诗中一位老人口中吐露出来的,却是唐官军比黄巢军更坏。这首诗后来之所以失传,不光是“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两句而为公卿所惊讶,还因为诗中所描绘的官军的情况触怒了那些“东诸侯”。由此可见,韦庄的角度应该是相当公正的。正因为它的写实,所以诗成后才会引起许多人的共鸣,广为传抄,以致韦庄都不能回收抄本。也幸亏如此,此诗才得以流传到今天。

    [韦庄,字端己,长安杜陵(今西安东南)人。远祖是武则天时的宰相韦待价,高祖父韦应物是中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到韦庄时家道中落已久。韦庄父母早亡,家境寒微,后来发愤苦读,于昭宗乾宁元年(894年)中进士。韦庄的诗词都很有名,他年轻时生活放荡,极为自负,自称“平生志业匡尧舜”。但却遭逢乱世,颠沛流离中经历了黄巢农民起义和藩镇割据大混战,因而,忧时伤乱为他诗词的重要内容。比如,他有著名《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六朝如梦的怅惘与凄凉,流露出强烈的末世情调。韦庄的一生,经历颇为起伏,前期仕唐,后入蜀为王建掌书记。唐朝灭亡后,王建称帝,任命韦庄为宰相。]

    黄巢曾经有凌云之志,却没有与之匹配的才干。他应该是不希望看到一幕幕杀人放火的景象出现在长安的,但他却无力制止自己的部下。黄巢的追随者,大都是以抢掠出名,没有深谋远虑的眼光。那些在长安的有才干的唐大臣都被他的部下毫无犹豫地杀死。而黄巢所建立的大齐政权只在历史上留下了暴虐的名声。毫无理由的大屠杀所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没有读书人再愿意投靠他,除了证明了残暴,屠杀没有带来任何益处。

    有个在长安的读书人愤恨黄巢等人,在尚书省的大门上题了一首诗,极力嘲讽了大齐政权。结果,惹得尚让大发雷霆。他将大院包围起来,追查诗作者,却无人承认。尚让便下令杀死了在尚书省工作的所有官员,并将这些人挖出眼珠,尸体倒挂起来示众。就连守卫尚书省大门的农民军卫士也被一道杀死。尚让还觉得不解气,下令大索城中,杀死长安城中有诗名的旧官吏,还抓了一批识字的人罚作仆役。因为这一首诗被杀的人多达三千多人。这是继公卿士族、唐宗室之后的第三次大屠杀。

    当时滞留在长安的文人名士甚多,倘若大齐政权能妥善任用,这些人定然会成为大齐的栋梁。然而,农民军一味杀戮,这些人不免惶惶不安,都想法设法地化妆逃出了长安城。这其中便有后来成名的韦庄和杜荀鹤、谢瞳等人。杜荀鹤(杜牧庶子)和韦庄前面都已经提过,谢瞳在这里多提两句。谢瞳好不容易逃出长安后,又被朱温手下的农民军抓住,朱温听说他是读书人,倒以礼相待。谢瞳从此跟随朱温,成为其手下著名的谋士。

    毫无疑问,黄巢占领长安期间,长安被彻底地破坏了,被破坏的不仅仅是城市,还有这座城市所体现的政治秩序。当黄巢如秋风扫落叶一般袭卷长安城的时候,他为得到他理想中的城市而高兴,但他不知道他改变的将是长久以来维系的社会秩序。尊严与放纵交织、怡然与惶恐背离。之后,这座城市再也没有恢复过来。作为京师而言,长安自此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更多精彩,更多好书,尽在[517z.]

    长安血战(1)

    黄巢建立大齐政权后,与之前一度战无不胜、攻无不取的威风形象判若两人,既没有出台什么改革措施,以稳定人心,也没有及时出兵,乘胜追击望风而逃的唐僖宗,也没有消灭关中附近的禁军,以致给了唐朝廷以难得的喘息机会。

    而黄巢本人当了皇帝后,开始了花天酒地的享乐生活,一头扎进了后宫的温柔乡中,为争相献宠的宫女和宦官所包围,与宫门外的世界完全隔绝。上行下效。农民军将领们在得到高官厚禄后,也沉湎于纸醉金迷的生活,不思进取。尤其令人难以置信的是,黄巢也很快学会了唐朝皇帝的那一套,开始派宦官去当监军。这是相当令农民军将领寒心的一项新举措。这些农民军将领在外驻防,辛苦地拱卫长安,非但不能享受京城花天酒地的生活,还要遭到曾经称兄道弟、亲密相依的大齐皇帝的猜忌,背后始终跟着双监视的眼睛,这是怎样的感受,又是怎样的难受!从某种程度上说,后来不少农民军将领投降唐朝廷,多多少少跟宦官监军有关。

    不过,黄巢进长安后立即传檄诸道,在农民军声势的威慑下,唐藩镇中有十分之三、四都投降大齐政权。黄巢一时更加志得意满。他没有意识到,这些藩镇不过是各怀私心,不愿意替唐朝廷出头,暂时持观望态度,降跟叛一样,对他们来说不过是家常便饭,这些藩镇实力雄厚,对农民军的潜在威胁却丝毫没有减少。首先发难的是已经投降黄巢的河中留后王重荣。

    王重荣三兄弟皆入军籍,父亲是禁军将领。乾符年间,王重荣任河中都虞候。广明元年(880年)十一月,正值黄巢跨过长江,进兵中原之际,唐朝廷忙得焦头烂额,疲于应付。王重荣趁机煽动军士作乱,四乱抢劫,河中坊市被抢夺一空。并率军包围了节度使府,要求河中节度使李都交出大印。唐朝廷对此无能为力,只好顺乎“民意”,任王重荣为河中留后,将河中节度使李都召回京师。自此,王重荣完全控制了河中兵权。黄巢率军攻克潼关后,王重荣主动派人向黄巢请降,于是被黄巢任命为河中节度使。

    黄巢虽然攻进了长安,但农民军所控制的地盘只限于长安四周。黄巢进长安后,粮草供应农民军最紧迫的问题。农民军四处流动作战,还不能控制漕运,河中(今山西永济)的地位在这个时候就凸显出来。为了调发兵粮,黄巢不断派遣使者到河中督促粮运,使者前后竟然有数百人之多。河中吏民不堪忍受,苦不堪言。王重荣忍无可忍,对部众说:“起初我屈节事贼,是想缓解军府的急患,如今黄巢来调财不已,又要征调士兵,我们早晚要死于他手,不如发兵抗拒黄巢。”“众皆以为然”。于是将黄巢派来的使者全部处死,重新归附唐朝。此时,距离王重荣主动投降黄巢不过十四天。

    王重荣料到黄巢必然来大举来攻,一面积极备战,一面主动与义武节度使王处存联络,要求连兵抗齐。

    王处存祖上数代均为神策军军官。他父亲一面当官,一面经商,这是当时神策军官流行的做法。但王父却善于经营,很快成为长安巨富。王处存成年后也能继家声,当上了节度使,成为家族中官职最高者。王处存听说长安失守后,痛哭了好几天。这其中自然有心痛王家在长安的巨额财富的因素在里面。之后,王处存决定与农民军不共戴天,所以,他在出师对抗黄巢的行动中特别积极,与其他藩镇要么投降黄巢、要么坐山观望的态度截然不同。当时僖宗还在逃难当中,王处存不等收到诏令,就主动派军队入援,调遣军队二千人走小道赶到兴元,以护卫僖宗的车驾。

    黄巢听到王重荣杀掉己方使者的消息后,勃然大怒,派弟弟黄思邺从华州发兵,得力部将朱温从同州发兵,两军会合后,一齐进攻河中。然而,王重荣早有防备,出兵拒战,大破黄思邺和朱温军。刚好此时大齐的吏部尚书兼水陆转运使张言押运四十多船粮食兵仗,停在风陵渡,也被王重荣趁势截获。